2000年七界策略,合肥。
彼时合肥贵为安徽省会,GDP总量却仅为324.73亿元,不敌大部分省会城市,甚至低于一众三线城市。
但二十几年过去,合肥也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高速发展的温床,在历史的多个节点爆发出多个增长点。
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合肥只用了14年时间,近9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到2020年,合肥GDP已经突破“万亿”大关,迈进全国20强。
在许多城市按照既定轨道匀速发展的时候,合肥却像一头超高速的庞然大物,一头冲进以GDP为标准的牌局,如入无人之境。
什么时候开始爆发?
什么契机导致爆发?
成了许多城市急于探索合肥的问题。
然而这一切的开始,还得从一次无意中的对话说起。
01.
2008年,海尔合肥基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走访合肥海尔工业园区,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他们迫切需要大尺寸的TFT-LCD。
这不只是合肥海尔一家的困境,彼时,合肥虽已汇聚众多电子企业,初具“家电之都”规模,但由于上游核心部件供应链的缺失,产业始终徘徊在中低端制造与组装层面。
如果无法解决液晶显示屏的供应问题,最坏的结果莫过于海尔乃至其他一众家电公司的电视机业务搬离合肥。
其实同一时期,远在山东青岛海尔大本营,他们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同样旺盛。只是相比青岛,合肥却展现出了更敏锐的行动力,并迅速锁定了破局的关键——京东方。
当时的京东方远没有今天这么风光,但其凭借一项核心优势脱颖而出:
它是国内极少数掌握第五代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技术的企业。
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外液晶巨头大幅降价令京东方业绩受损,布局6代线最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需要投资175亿元,必须跟有财力的大城市合作。
若能将其引入合肥,不仅能解决合肥海尔的燃眉之急,更能大幅降低国产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的生产成本,强力助推合肥打造家电产业基地的宏图。
这是一个机遇,但盯着京东方这块“香饽饽”的,可远不止合肥一家。
所以,不要说合肥是一座“赌城”,是靠一次押对了宝才赢得了赌局,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京东方根本不是没人要,而是群雄环伺,虎视眈眈。
在合肥之前,京东方就已经和深圳、成都等城市会谈,并且,深圳也早于合肥前,与京东方签约了合作协议,只是项目并没有落实。
合肥从2004年开始就盯上了京东方,但拜访来拜访去,只能在人家的展厅里转悠,根本见不到了对方的领导,为什么?
很简单,京东方原来根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合肥放在眼里。
但这个时候就看出合肥的魄力了——
深圳给多少资金合肥就给多少;七界策略
6个月内快速建好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专供京东方使用;
需要的175亿元资金,合肥出资60亿元,在股票增发不顺利时,合肥出资90亿元保底,另外85亿元向国开行银团贷款。
最重要的是那种决心——
负责谈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和当时的合肥市委书记单独谈了三次,主要是提示风险。他表示,对京东方来说,6代线是一定要做的,但合肥不一定要冒这个风险。
市委书记拍板:
合肥愿与京东方同舟共济,有困难大家一起扛!
所以,当时合肥引进京东方时所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是一些媒体上所说的:
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暂停地铁项目,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
一个优质项目的引进哪有这么简单?
话说回来,彼时的青岛,在现代产业发展方面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当年,只要青岛认识到新型显示的极端重要性,稍微用点力,引进了京东方是有优势的,也是有机会和深圳掰掰腕子的。国内当时三大家电名城,排名顺序为青岛、佛山、合肥,青岛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2008年,青岛市财政收入1000多亿元,而合肥市只有250多亿元。
02.
深圳失去了京东方,是有一点侮辱性,但伤害没那么大。
但青岛失去了京东方,就很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就是家电产业。
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青岛乘着技术改造的东风,其家电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
1985到2009年间,青岛家用洗衣机产量由0.48万台增长至488.7万台,家用电冰箱产量由1.66万台增长至827.2万台,彩电则由6.6万台增长至1064.7万台。
这一时间,依托如日中天的家电产业,青岛的GDP排名一度跻身全国十强。
但就在京东方落地合肥的两年后,家电业迎来合肥的强势入局,合肥宣布,2010年,家电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就在2018年,合肥家电业超过青岛、顺德,位居龙头。
反观青岛,这座“北方第三城”在往后十年的发展进度与合肥相比,倒显得黯淡。
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脱颖而出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家企业,“五朵金花”成为青岛品牌的代表,但现在,许多人对青岛的印象仿佛定格在过去的辉煌,“20年前是海尔,今天还是海尔”。
更何况,青岛引以为豪的海尔还落户合肥了,并且在合肥“过得很好”。
在青岛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海尔集团总裁更是直言不讳,在用地、用工成本以及招工难度上,合肥都低于青岛。
再讲个故事,也跟青岛有关。
事实上,青岛在半导体领域并非没有先见之明。
1990年,海信掌门人周厚健萌发进入芯片产业的想法; 2005年,海信的\"信芯\"芯片实现流片生产。 差不多同一时间,1997年,海尔开始搞芯片研发; 2007年10月,8位MCU芯片研发成功并投产。
无论是海尔还是海信,这些具有探路性质的成果,本可为青岛发展半导体产业奠定良好开局。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传出消息,总投资2.7亿美元的8英寸晶圆厂将落户青岛。
据说,时任山东省主管经济的副省长曾说:
\"千万不要让这个项目跑了。\"
当时,济南和青岛都在争取建设8英寸晶圆厂。但是,青岛具备的“天然”客户群,以及领军企业海尔的实力,无疑让投资方更看重青岛。就连济南的竞争者也承认:
在山东,只有海尔有这个实力。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未能落地。
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这个承载着青岛半导体产业希望的重大项目最终未能落地,海尔和海信的先觉优势,一下子如同过耳秋风。
再看看合肥为了京东方项目引进付出的努力,从2004年在青岛获得线索,到和京东方协议签约,前后历经近5年时间,没有脱钩,没有放跑。
甚至还有一件事外界很少知晓,当时京东方与合肥签约时,国外的夏普也派人来“搅黄”合作,用更低的价格和更先进的设备来诱惑合肥政府,但最后,合肥依旧选择相信京东方。
03.
2021年,京东方在青岛落地了全球最大的移动显示模组单体工厂。
合肥牵手京东方缘起海尔,青岛守着海尔总部,牵手京东方却比合肥整整晚了14年,着实令人可惜。
合肥和青岛各像是一面镜子。
合肥有没有赌的成分?
应该说还是有的。
当时,合肥年度财政收入仅为250亿元左右,为上这个项目保底资本金90亿元,合肥市领导确实要冒很大风险。
合肥也确实暂缓建设地铁,省出钱来保证这个项目。
但我刚才也说了,京东方这个项目前后历经近5年时间,没有脱钩,没有放跑,除了像是赌,更像是一种耐心思维。
据私下了解,当年引进京东方,合肥其实也留了后手:
万一项目失败,就由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破产担责,通过“破工投保建设”控制风险。
我们也关注到合肥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从来不拿财政的钱招商引资,也从来不拿财政的钱扶持创新创业,而是采取“拨改投”、以政府引导基金的形式来搞,在当时这种资本思维还是很超前的。
覆盖了整个合肥的“基金丛林”,在后来的项目招引中屡试不爽,成就了后来柔性屏的维信诺,集成电路的长鑫存储、晶合集成,新能源汽车蔚来汽车、比亚迪。
这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合肥由一个在全国缺少存在感的“三线”城市,用了不到20年时间,一跃成为“新一线”城市。
如果要问,如果没有当年海尔的一句话,若没有京东方的入驻,合肥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吗?
可惜没有如果,永远没有。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